“三北”工程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。自1978年启动以来,“三北”工程通过植树造林、种草固沙等一系列举措,构建起防风固沙、水土保持、农田防护等多层次防护体系,有效遏制了沙化土地扩展,显著提升了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,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筑牢了坚实的生态根基。在这道绿色屏障的接续建设中,青年力量正成为不可或缺的生力军。
金秋时节,内蒙古科技大学“金山银漠·绿色密码”实践团,奔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巴彦淖尔镇,扎根浑善达克沙地开展生态志愿服务行动。
抵达沙地后,实践团成员在专业治沙技术人员的指导下,学习科学治沙理念与实操方法,深刻领会方格沙障固沙技术的原理。随后,志愿者们有的弯腰搬运成捆的稻草材料,有的将稻草插入挖好的沟槽,有的俯身用沙土仔细填埋压实。汗水浸透了衣衫,手掌磨出了薄茧,但没有一名队员停下脚步。随着一排排规整的方格沙障在裸露沙地上不断延伸,原本随风流动的松散沙土被牢牢“锁住”。这些由青春双手搭建的“沙障卫士”,不仅筑起了物理层面的防风固沙屏障,更凝聚着青年一代守护生态的坚定信念,彰显着“三北精神”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。

(图为实践团成员搭建的方格沙障 摄影:邢睆谨 )
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,“三北”工程育出弥足珍贵的“三北精神”。实践团的大学生们以实际行动传承着“三北精神”,他们在烈日下的劳作中践行艰苦奋斗的底色,在默默奉献中诠释无私奉献的内涵,在长期坚持中彰显锲而不舍、久久为功的追求,这份向下扎根、向上生长的初心,正汇聚成守护绿水青山的磅礴力量。
内蒙古科技大学“金山银漠·绿色密码”实践团的故事展现出,大学生志愿力量既能深耕治沙一线,也能成为生态理念的传播者,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在代代接续奋斗中实现,这片被青春守护的沙地,为“三北”工程的宏伟蓝图增添一抹亮丽的青春色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