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 -  科大要闻  -  正文

科大要闻

与榜样同行 | 学校举行第一届“科大之星”表彰典礼暨事迹分享会

发布时间:2025-09-25 点击数量:

在内科大校园里

总有一群人以奋斗为翼 用热爱筑梦

他们是课堂上求索未知的追光者

是实践中勇闯敢试的先锋

让我们走进“科大之星”

聆听他们的成长故事 汲取青春力量

和小科一起来见证他们的荣光吧

学业拔尖之星

机械工程学院 毛子航

机械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的毛子航,以学业拔尖之星的身份登台,将个人成长与时代责任相融,分享求学心得。他引习近平总书记箴言,点明当代青年肩头的使命。退伍复学之初,他曾陷迷茫,网课期间随波逐流,直至见舍友求职碰壁,才惊醒自问,在老师鼓励下立下保研的目标。他以“前排听课、课前预习、课后巩固”为帆,以“深究专业、勤问师友”为桨,一年半内绩点从3.4跃至3.8,稳居专业榜首,还获评宝钢奖学金等多项荣誉,亦成为预备党员肩负责任。

他不甘于课堂所学,主动投身竞赛与科研,让知识在实践中落地。更将“立目标、找方法、善用时、葆自信”四点感悟相赠,最后致谢师友,号召同窗珍惜韶华,在专业领域深耕,以青春之力赴时代之约,为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笃行不怠。

科技创新之星

稀土产业学院 李岩

稀土产业学院李岩,携冶金热忱踏入校园,以初心为炬,在程军教授指引下叩开稀土材料研究之门。他曾是专业中游学子,却借科研之力与团队并肩,于实验室的灯火与典籍的墨香间追赶,终以年级前三的成绩斩获推免资格,揽国家奖学金等荣誉。

身为党员,他携使命前行,率团队踏遍5城16企,经数千次实验破欧美盾构机刀圈垄断,成果将铸入国家重大工程,获中外院士盛赞。他亦领团队摘得“挑战杯”省级特等奖等殊荣,最后以“夯基、协作、突破”三言赠后辈,愿与众人以青春赴创新之约,以科创写时代华章。

志愿服务之星

机械工程学院 苏佳添

机械工程学院的苏佳添,身携中共预备党员与“志愿服务之星”的荣光,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志愿精神的寄语为引,书写青春答卷。他深耕学业,揽自治区励志奖学金、推免资格等荣誉,将800余小时的志愿时光视为青春最靓底色。

从凌晨四点包头马拉松赛道旁递水引路,到校园里规整自行车、迎新护航的日常温暖,再到锦绣家园社区冬至陪老人煮饺子的温情陪伴,他以行动传递善意。中日韩青少年运动会志愿服务中,他冒雨统筹、攻克住宿变动难题,于挑战中淬炼成长。

志愿服务赋予的担当与协作力,不仅筑牢其品格根基,更助推他斩获多项竞赛奖项。最后他以“以青春之名赴时代之约,以志愿为炬燃奋斗之光”共勉,邀众人在科大用奉献书写滚烫青春。

自强自立之星

数智产业学院 彭一超

“自强自立之星”彭一超,以奋斗为笔,书写逐梦华章。他曾是怀揣足球梦的体育生,因不满环境松散毅然转身;16岁时,他独自闯荡北京,推开计算机世界的大门;18岁凭借昼夜苦读的韧劲挣得万元月薪,却在通勤奔波的疲惫、技术攻坚的困局与学历壁垒的阻碍中,尝尽了逐梦路上的艰辛。

20岁时,他斩断退路,辞工补学,重筑学业根基,终叩开内蒙古科技大学之门。幸得良师引路,他在实验室淬炼本领,摘得计算机设计大赛省级一等奖等荣誉,揽获乌兰夫奖学金。他以“百炼成钢”校训自勉,感恩母校与恩师,亦愿以自身微光,照亮更多人逆境前行的路。

文艺蕙心之星

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刘舒婷

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刘舒婷,以时光为卷,铺展从青涩新生到校学生会执行主席的成长华章。她曾作为自治区代表步入人民大会堂,参加全国学联大会,在庄严会场中深切感知党和国家对青年的殷殷期许。

大一之时,她怀揣热忱迈出舒适区,加入校学生会,于张贴海报、协调活动的琐碎中品悟责任与协作的重量;大二转身为活动组织者,在校园歌手大赛的灯光下,以熬夜攻坚、化解设备危机的经历,淬炼成长的底气;大三肩担执行主席重任,立足全校视角,搭建校生沟通桥梁,打造黄河主题活动、校庆长跑等品牌项目,为校园注入活力。

她感恩学校培育与师长指引,提炼“勇尝试、担责任、持热爱”的成长箴言,更诚挚邀约学弟学妹加入学生会,共赴一场以青春为笔、以热爱为墨的大学之约。

书香阅读之星

文法学院 王步民

文法学院的王步民,以4.29绩点稳居专业双第一,手握全国商务秘书技能大赛一等奖等荣誉,他将这份成长的密码,藏在一页页书卷之中。

儿时豫北小城的《故事会》,是他表达种子的初源,课间品读、课后宣讲,让“讲故事”的热爱悄然扎根。大学图书馆里,从鲁迅的“狂人”到汪曾祺的小和尚,让他与课堂思路同频共振,收获理解的踏实。

他力荐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,分享主动提问、勤做笔记的读书心法,更建议以历史书拓眼界、文学书润心灵、思维书建框架,呼吁大家借图书馆资源畅游书海,愿每个人都能在墨香里遇见更好的自己。

强军卫国之星

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张文煅

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张文煅,以“三选一程”铺展青春答卷。他曾携山海之志入伍,足迹印遍中原、津门与雪域高原,在玉珠峰下的风雪岗哨中,读懂“清澈的爱,只为中国”的重量,用沉默伫立守护万家灯火,退役时虽载誉满身,心中那份家国担当却始终难舍。

复学后,他褪戎装仍守军魂,领砺剑社团、任军训教官,率队在国防体育大赛斩获奖牌,让国防种子在校园萌芽。连续三年支教的他,组建“砺光”支教团,以真心陪伴为困境中的孩子点亮希望,更推动“大手拉小手”帮扶计划落地。

他感恩部队熔炉与校园沃土的塑造,呼吁青年以梦为马,将个人理想汇入强国征程,在时代洪流中绽放青春光芒。

以星为引 可赴山海

以雁为志 可启新程

愿每位科大人

都能以榜样为镜

在求索路上笃行不怠

在青春舞台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